石油化工网,新疆泰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 立即注册
我的购物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行情 » 正文

高光时刻的背后 ——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团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08 09:33:46    浏览次数:132    评论:0
导读

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石油精神在代代青年间传承。6月2日,集团公司召开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青年座谈会暨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动员部署会,90后余晖迪作为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团队代表,讲述了点亮北京冬奥会绿氢火炬背后的故事。从参与编制中国石油首个新能源发展规划到点燃冬奥历史上首支绿氢火炬,勘探院新能源团队深耕

 “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石油精神在代代青年间传承。”6月2日,集团公司召开“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青年座谈会暨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动员部署会,90后余晖迪作为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团队代表,讲述了点亮北京冬奥会“绿氢”火炬背后的故事。

从参与编制中国石油首个新能源发展规划到点燃冬奥历史上首支“绿氢”火炬,勘探院新能源团队深耕新能源领域20余年,在一场场战役中冲锋陷阵。近日,记者走近这支满载荣誉的团队,探索其“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坚守与付出的故事。

“我这辈子就坚持干一件事——新能源”

2022年是勘探院企业技术专家王社教工作的第35年。在新能源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他终于等来了新能源发展的“春天”。

作为新能源团队的元老,王社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天之骄子——博士生,他博士攻读的方向是地热能。2003年,勘探院首次筹备成立新能源项目组,王社教第一个报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仍心潮澎湃:“终于把专业付诸实践。”

落子开局,说干就干。当年王社教与同组的4名年轻人干劲十足,远赴美国、德国等国家的10余家企业调研,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参与编制出集团公司首个《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协助相关部门从十几种能源中筛选出集团公司新能源发展五大方向: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燃料电池和生物质能。这为日后集团公司发展新能源奠定了基础与方向。

坎坷却接踵而至。之后几年,这支团队先后试水麻风树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均因经济可行性问题而按下“暂停键”。刚刚“孵化”的项目就遭遇“寒冬”,曾经的新能源项目组被分成非常规油气和新能源两大业务部分,非常规油气业务热火朝天,新能源业务却无人问津。这严重挫伤了几名年轻科研工作者的信心与决心,组员们相继离开,只剩王社教仍在坚守。十年低谷期里,他曾无数次地产生自我怀疑:新能源开发到底是否可行?

2018年,勘探院重组新能源研究所并“招兵买马”,王社教重振信心。2020年,集团公司党组要听取新能源工作汇报。激动之下,团队成员一夜写出上万字提纲,将所思所学所用融入《中国石油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与突破方向选择》汇报,这也成为集团公司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建言。

从参与编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到参与研究和支撑集团公司新能源远景发展战略,这20年浓缩的是勘探院新能源团队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艰辛探索和无悔付出,以及他们为集团公司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贡献的技术力量。

“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手都在抖”

直至如今,勘探院地热能开发利用室负责人方朝合回忆起2015年,首次向集团公司规划计划部汇报地热项目工作时的场景,仍激动不已:“做了10多年研究,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手都在抖。”

这次汇报成为开展地热业务的节点性时刻。此后,集团公司地热业务跑出了“加速度”,京津冀地区越来越多的用户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温暖。在此之前,虽然方朝合和他的团队承担了集团公司唯一的地热科技项目——“地热替代油田生产能耗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出集团公司首部地热能专项规划,仍备受质疑:“明明有暖气可以供热取暖,为什么还要开发地热?”“我们是打井的,搞地热能搞出什么名堂?”

方朝合等科研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可行性。他们不仅广泛调研制定地热专项发展规划,而且提出了设立地热专项资金、加快示范工程建设的构想,带动地热业务从技术走向应用,从“无人问津”变为“香饽饽”。

2018年以来,集团公司各油田发展地热业务积极性大大提升。冀东油田曹妃甸新城地热供暖、华北油田石油新城地热供暖项目、大庆和辽河油田地热替代生产能耗等大批项目相继投产建设。勘探院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熊波介绍,仅2021年,中国石油就新增地热供热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为“十三五”期间的两倍。

地热业务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对勘探院新能源团队科研工作者最大的肯定。科学总是在质疑中发展。这些科研工作者面临质疑时的坚定、矢志不渝的付出,助力地热业务成长为中国石油当前发展新能源最成熟的路径。

“看到火炬点燃的那一刻,一切付出都值得”

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绿氢”火炬万众瞩目。但很少有人知道,绿氢燃料的背后是勘探院新能源团队的技术支撑。

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勘探院副院长的邹才能牵头成立纳米油气工作室,先后引进了纳米材料、物理化学等专业核心人才。谁也没想到,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团队,却在日后见证了集团公司氢能业务发展,更成为氢能科研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旭带领团队“拿下”中国石油首个绿氢制备和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科研项目,拉开中国石油“绿氢”发展序幕;氢能业务负责人李建明带领团队在光伏电解水镍铁基催化剂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搭建了电解水制氢电解槽示范系统,攻克了其中一项制造绿氢的核心技术;储能业务负责人王晓琦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中国石油首款自主产权的电池样品,搭建了首个新能源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平台……尽管硕果累累,但出乎意料的是,绿氢的首个“舞台”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绿氢燃料供应单位,勘探院新能源研究团队临阵受命,必须在40天内生产出冬奥所需要的“绿氢”。出发即冲刺,在勘探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实验研发室主任薛华庆的记忆里,那段日子大家几乎住在了现场,每天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度过。

1月22日,距离火炬点燃不到12天,廊坊突降大雪,积雪压住屋顶光伏设备,严重影响电解水制氢设备电力供应。薛华庆找来吹扫树叶的鼓风机,李建明爬上5米高的梯子,对准屋顶光伏板的积雪一阵吹扫,这才排除了绿氢制取的源头隐患,保障了后续顺利推进。

“看到火炬点燃的那一刻,一切付出都值得。”金旭说。正是依靠着这支年轻团队干事创业的激情、不畏困难的勇气,才迎来了圣火成功点燃的一刻。之后,《“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国家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勘探院新能源团队终于盼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有干劲、有冲劲是年轻科研工作者的优势。集团公司新能源首席专家、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邹才能认为,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年青一代新能源科研工作者还应具备追求绿色创新、奉献绿色能源、点亮绿色灯塔的“三绿”精神,才能持续助力集团公司新能源业务长远发展。
      本文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ningsha@7smx.net进行删除。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syhgw888.com/news/show.php?itemid=48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